🔷 不同的思维,不同的人生
在对待努力方面,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多地关注提升和成长,他们认为任何事物、任何境遇,都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机会。而固定型思维则正相反。当遇到需要努力的场景时,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,努力是不够聪明的表现,因为聪明的人“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”。
这种差别在遇到挑战时体现得更为明显。总体而言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善于将挑战解释为进步的契机,常会乐在其中、愈挫愈勇。而面对挑战时,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更容易出现挫败、退缩、沮丧的反应。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即使原来不擅长某项活动,也能够坚持下去,持有固定性思维的人即使擅长这项活动,但是一遇到困难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。
当面对挫折时,成长型思维的作用体现得最为充分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,小到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,大到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失利,挫折总是会“不请自来”。遇到挫折时,如果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,我们就不会急于从挫折场景中逃走,而是会直面挫折,反思挫折的原因,并思考下次如何能够做得更好。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表现得完全不一样,挫折在固定性思维的视线里,是自己“不够好”,甚至是“天生不行”的证明,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本能地希望从挫折中逃开、希望永远不去面对和思考它。
固定型思维也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成功的看法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他人成功中吸取经验,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目标,但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,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自己“不够成功”,因此会对他人的成功产生不屑和嫉妒。
当遇到批评时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从他人的批评中吸取有用的建议,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把批评“个人化”,当成是对自己价值的不认可,即使这些批评可能很有建设性,他们也较难从中吸取有用的建议。
可以发现成长型思维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小到一道题目、一句言语,大到人生选择和个人成就。总体而言,在固定型思维者的眼光里,世界充满了一个个评判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考试,他们的潜力会被外界评价所牢牢地束缚;而在成长型思维的眼光中,世界则充满了一个个发展自己的机会,因此他们会更多地放眼未来,追求内心的目标,人生最终会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差异。
🔷 成长型思维的教育价值
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是教育,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30多年中,大量教育研究者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成长型思维的积极意义和作用:
成长型思维可以提升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发现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,学习动机、自我效能感更强,更加重视学业,也倾向于设定长远的人生目标,不仅如此,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更好。
成长型思维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。哈佛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实验室的研究发现,提升成长型思维有助于改善抑郁情况,甚至一两节的简短课程就可以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达9个月之久。
成长型思维使得学生不畏挑战和失败。2007-2019年的一系列教育心理研究都发现,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,更加不畏学业挑战和失败,不仅如此,他们在困难面前还更容易保持专注和兴趣。
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利条件下保持学业成就,给予学生跨越阶层的潜力。2016年的一项研究甚至显示,如果学生拥有成长型思维,即使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较低,其学业成绩也能够赶超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富裕家庭学生。
成长型思维不仅有诸多积极意义和作用,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培养。研究发现: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是固定的、难以改变的,无论何时何地,我们都掌握着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主动权,只要我们开始尝试学习和改变,哪怕只是一小步,我们就已经走在向成长型思维迈进的路上。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成长型思维,成为那个不断前行和成长的自己。
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三个契机
文于成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心理教师
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:成长型思维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挑战,获得不断前行的动力。如何帮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?心理学家们发现,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在于“关键的时机+合适的方式”,当我们在关键时机采用了合适的教育方法时,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关键的成长型思维教育时机分别是在孩子成功时、遇到挑战时,以及遭遇失败时。
🔷 成功面前,要让孩子相信努力的作用
在孩子们成功时,家长要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有效方法,而不是聪明才智。一项研究发现,当孩子们获得成功后,如果夸奖孩子们的聪明才智,孩子们就会认为成功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带来的,是固定不变的。一旦当他们面对失败时,往往会沮丧地认为“自己其实不聪明”,失败证明自己“不够好”;这些孩子们会过度在意自己“聪明”的形象,选择放弃努力、回避挑战,最终造成成绩大幅度下降。相反,当孩子获得成功后,如果研究人员夸奖他们的努力,就会给孩子们这样的暗示:我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,因此我可以通过努力来让自己变得更强;当任务逐渐变难时,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们仍然非常投入,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,最终他们的能力会因为努力而成长。因此,作为家长和教师,我们在夸奖孩子时,要尽量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、有效方法等,而不是夸奖孩子的聪明才智。当家长和老师告诉孩子努力和坚持带来了进步时,孩子就能逐渐吸收成长型思维的观念,从而愈加相信努力的作用。如果这时还加入孩子的努力细节、有效方法的话,孩子就会有一种自己“被看到”的感觉,教育效果可以进一步增强。(见下图)
🔷 挑战面前,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
在孩子们遇到挫折时,家长要肯定挑战的价值,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合适的方法。脑科学研究发现,大脑在面对挑战,如学习新知识和专心钻研问题时,活跃水平最高,也就是此时的大脑最具有成长潜能。这就像我们锻炼身体时,如果选取有挑战,但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目标时,身体素质的提升最快;相对成人而言,孩子们的大脑可塑性更强,如果孩子们喜欢挑战,长期选择有挑战的目标,他们的能力将快速地提高。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学习方法也很重要,如果孩子们一遍遍地重复使用不合适的学习方法,不仅成长会受阻,还可能会造成对自我能力的怀疑。在有挑战的任务面前,帮助孩子探索合适的方法,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。
家长和老师可以尝试“三步走”的言语鼓励。第一,提供一个“指导精神”,例如肯定挑战的成长作用;第二,提醒孩子“已经在路上”,即一边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,一边告诉孩子只是暂时还没有成功而已,以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动机;第三,和孩子一起探索有效方法,包括过去有效的和现在可能的方案等。(见下图)
🔷 将失败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
其实,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最好时机是在孩子遭遇失败时。而父母和教师在孩子面临失败时的态度,是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。所以培养积极的失败观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失败本来是成长之路上必经的环节,是成功的“准备阶段”。但是,“成王败寇”的过度竞争和“唯分数化”的评价陷阱,让很多孩子认为“失败是不好的”“避免失败才能成功”;但是,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,对失败的回避和恐惧不仅无法提升学业成就,还会对个人幸福感产生长期、持续的负面影响。持有积极失败观的孩子能够接纳失败,并在失败中寻求成长和改变,他们的信心不仅不会被失败所打击,还能够在风雨的考验下更为茁壮。积极的失败观和学习动机关系紧密,拥有积极失败观的孩子,学习动机更强,也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就。由此可见,培养积极的失败观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,家长和老师可以用以下的四步方法,帮助孩子们把失败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:(见下图)
遭遇失败时,孩子大脑的关注点往往是“我是否还可以被接纳和被爱”,在这时,如果不先安抚孩子的情绪,即使教育信息再有用,他们的大脑也无法有效接收,因此情感上的安抚和共情是孩子遭遇失败时的第一要务。在这之后,可以告诉孩子“失败是很正常的”“失败具有积极的意义”或“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过程就是成长”等。在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,孩子的情绪会慢慢平复下来,这时可以将孩子的关注点引至积极方面,增强孩子的信心,并在之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。
总之,成长和改变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,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佳礼物之一,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关键的教育情境,帮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,将会让他们一生受益。
责编:张惠娟
编辑:鲁雅静
审核:贺春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